物流瓶颈:成本、时效、体验

 一般来说,业务运营成本的叠加,分为两种,一种是规模化经济。规模越大,成本越低;另一种是效率化经济。规模越大,成本倍增。

进入到2018年,顺丰等传统快递公司,普遍调高快递收费门槛。包括京东物流在内的电商平台,也调高免邮门槛。原因无外乎一点,仓储配送成本在上涨。

上升的成本发生在哪里?又是为什么?

既然盒马云超在北京的上线,势必要与京东“相逢一场”。对比京东和盒马,从新物种层面上升到整体业务体系的对比,对于看清盒马云超能不能成功扎根北京来说,还是很有必要性的。

需要强调的是,京东的B2C自营电商业务,在特定阶段,效果和体验倍受各界肯定,也是京东2010年来爆发的主要条件。

第一,拆仓分单过于频繁。

京东订单增加之后,京东在原有区域大仓之外,不得不架构多个品类仓。这也导致一个顾客下的一个订单,可能要被拆分为多个包裹。而且多个包裹的配送到门时间,还并不一致。

也就是说,一个包裹在一个仓的履约成本为15元,一旦拆仓为多个仓库,订单的物流履约成本就非常高了。

京东在一个大区,比如订单量非常高的华东大区,目前已搭建十几个品类仓。订单拆仓情况有多频繁,可想而知。

第二,出货班次定时作业。

京东为了保障211(11:00前订单,当日下午达;23:00前订单,次日下午达)的即时物流体验优势,在多仓成为不可逆现实之后,又做了相对复杂的运转系统。

从运营和系统承载的角度来说,在必须保障顾客良好的211体验情况下,大仓人员配置,一定是超配满荷状态。

同时,为了快速配送到分拨中心,京东为人熟知的红色依维柯配送车,必须走高架立交路线。了解城市交通的人知道,白天时间,任何城市的高架均不能走大车。求时效而选小型车辆,又降低单次运输量和效能。

可以说,这套物流体系虽然能够保障211的服务,让消费者的体验感觉非常好,然而,订单的履约成本也非常大。

第三,消费者价格承受阈值。

整个快递行业,进入到2018年,都在相应涨价。而在订单履约成本如此居高的情况下,消费者是不是还愿意为服务付出这么大的成本?

新零售近场景时代,讲究就近配送。像盒马鲜生、每日优鲜选在三公里半径内作业,确保生鲜的半个小时、一小时送达。

这方面得以成立的条件,离不开生鲜、餐饮的即时消费需求。对顾客来说,吃饭的事情,当然履约时效越快越好。

不仅如此,整个订单的履约流程也能非常从容配置。降低物流履约成本之余,还能将物流作业流程简单化。

从行业迭代发展的角度来说,其实全行业都期待着京东回到成本结构本身,拿出最优解决方案。